铸件技术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对于机械制造业,产品正式生产前的技术准备过程包括产品研制、产品设计及试制、产品的鉴定与定型、工艺与工装的设计与制造、工艺与工装的试制和定型等过程。只有完成了这些过程以后,才能将产品正式投入生产。这个技术准备过程的质量,对产品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质量标准的制定 制定并完善铸造质量标准,是保证和提高铸件质量的前提条件。它有如下方面的内容: 1.铸造用材料标准铸造用材料包括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两大类;一般都有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随着生产发展和对铸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应当不断修订和补充新的标准,材料的质量指标一般都分为若干等级,每个工厂企业应根据铸件的质量要求及自身的具体情况,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等级作为材料的质量标准。 2.铸件质量标准 (1)铸件材质标准。均由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规定,但目前使用的标准中缺项还很多,许多常用的铸造合金,如高合金特种铸铁,蠕墨铸铁,奥氏体钢,耐热钢等,其标准正在制定中,已有的标准也急需不断修订。铸造工作者必须按产品图样中对材料的要求严格按标准规定对材质进行检验。由于力学性能检查费用较高且费工时,可浇注本体试块或单独浇注试块(保证试样与铸件有相同或接近的工艺条件)来控制铸件的力学性能。要通过检查铸件的金相组织来间接控制铸件的力学性能,就必须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由于这一过程与很多因素有关,各铸造厂只能在自己特定的生产条件下,积累经验和数据,大体定出本厂的 金相组织检查标准。 (2)铸件精度标准。包括铸件尺寸及重量精度和铸件表面粗糙度,是铸件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铸件尺寸公差和铸件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的国家标准已经制定,该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SO 8062—1984(E)《铸件尺寸公差制》和ISO2632/Ⅲ一1979<表面粗糙度的比较样块 第三部分:铸造表面》,均有广泛的适用性,既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造型方法,又适用于不同的铸造合金。铸件尺寸公差共分16个等级,按不同的生产批量、不同的造型工艺方法和不同的铸造合金选用。各铸造厂还必须根据本厂实际情况,选择靠上的一级或靠下的一级(一般针对某一具体情况,标准中共列出三个精度等级供选用)。 如果用户或产品设计者对铸件精度提出的要求,铸造厂(车间)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无法达到,工厂应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以决定是否生产。但生产前铸件精度一经确定,铸造厂就应当满足铸件的精度要求,并按规定的精度检查和验收铸件。 (3)铸件表面及内部缺陷的修补标准。通常情况下,对于大多数铸件只能管定工厂标准,一般由产品设计部门根据产品中铸件的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来决定。由于铸件的形状、结构及使用条件千差万别,很难为铸件的表面及内部缺陷 制定通用的标准。不允许铸件的表面和内部存在任何缺陷,将大大提高铸件的 产成本。对于影响铸件美观的表面缺陷,或经修补后就不再影响铸件使用性及耐用性的缺陷,均可经适当的方法进行修补,将不合格的产品转变为合格品,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是必要的。 铸件结构设计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从提高铸件承载能力出发,合理设计铸件结构。 (2)从提高铸件质量和防止铸造缺陷出发,合理设计铸件结构。 (3)从简化铸造工艺及工装出发,合理设计铸件结构。 (4)从方便机械加工出发,合理设计铸件结构。 (5)因铸造工艺的需要而合理设计或修改铸件结构的某些细节。 |